佳作欣赏
荒野上的地质追光者
发布时间:2025/4/28

在华北平原这片大地上,有一群“倔强”的人——他们用双脚丈量荒野,用仪器当“探宝针”,硬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摸索地下矿藏的踪迹。他们就是电法队的队员,常年和冻土、沙暴较劲,像一群“地下宝藏猎人”,默默扛着使命,在没人注意的角落书写着自己的传奇。

冬夜死磕零下二十度的热血沸腾

二月的寒风像一把刀子,狠狠地刺进人的骨头里。天还没亮,寒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,让人瞬间感受到什么叫冰冷刺骨。远远望去在那十几平方公里勘探区里,电法队的队员们正忙着铺CSAMT测线。最引人注目的,是一排排被冰封的仪器箱,它们的盖子上早已经被厚厚的雪淹没。

队员们穿着厚实的防寒服,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忙碌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摸着自己发红的手指,摇了摇头:“这会儿温度太低了,一会儿开仪器箱的时候都小心点,要是打不开就用手捂一会儿,估计得冻住啦。”他的话音刚落,另一名队员已经从工具箱里取出一个保暖套,轻轻地将它套在同事的手上并笑侃说:“先给手掌加加温,一会儿开箱还快点!”

寒风呼啸着掠过工地,让每个人的呼吸都如同汽笛般喷出白雾,转瞬间就在空气中凝结成冰。

就在这时,发电机突然发出"嗡嗡"的异响,紧接着整个工地就陷入了死寂一般。头灯的光束在工人们的脸上游移,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忧虑,但没有任何人抱怨,也没有任何人退缩。他们知道,只要有人在移动,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方法。

“来,我们先检查一下发电机。”说着,几名技术人员就围住发电机仔细排查问题。虽然手指冻得通红,但是却依然保持着稳定的专注。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诊断,他们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——是电线接头松动了。

当发电机重新发出轰鸣时,整个工地亮堂了起来。仪器开始运转,数据在屏幕上飞速闪烁。当最后一组数据传完时,所有人都长出了一口气,但很快又专注到工作中。他们知道,时间再也不能多了,一刻停顿都可能让工序滞后,而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最终成果。

头灯的光束在工地上来回闪烁,照亮了每一个忙碌的手指和认真的面孔。在这个寒冷的二月,没有任何一句抱怨,只有专注与坚持交织在一起。他们知道,这次任务不仅是技术上的挑战,更是意志的考验,而他们选择用行动回应了这一切,这是一场零下二十度的热血沸腾。

倒春寒惊魂:半夜修机器的硬核操作

三月底的倒春寒比冬天还邪乎。对讲机里突然炸响:“电法发射机信号丢了!”电法队队长项望顾不上穿外套就往现场冲,寒风混着海腥味儿糊了一脸,温度计的水银柱缩在零下直打颤。

故障现场,队员刘博和代秋辉跪在冻土上,打着手电筒在机器里捣鼓。低温把电源模块冻的“罢工”了,螺丝刀冷得像冰锥一样。项队一把抢过工具,虎口压住手柄,手指头都攥白了。“咔嗒”一声,随着最后一颗螺丝拧紧,刘博激动得飙出了四川话:“哎呀!这铁疙瘩总算修巴实了,信号也跟到回来喽!”

发电机轰隆响,对讲机滋滋叫,风声呼呼吹——这些声音混在一起,愣是像一首荒诞又热血的交响乐。这次半夜抢修机器的经历让人久久不能忘怀。直到凌晨收工回到营地,他们望着天边泛起的鱼肚白,突然想起老师傅当年的话:“咱地质人的浪漫,就是把苦日子熬成光。”

沙暴偷袭:黄沙糊脸也要硬刚数据

四月本该风和日丽的日子,结果北风卷着沙子,像千万根针一样往人脸上扎。磁法测量区直接变身成了“沙尘暴战场”,队员李征眯着眼盯屏幕,防护镜上糊满了沙子,活像被命运蒙了双眼。

“测点偏了!”他扯着嗓子喊,可声音瞬间就被风声给吞没了。队友高占辉猫着腰冲了过来,俩人顶着风趴地上调整设备,沙子顺着衣领直往里灌,脖子上磨出了一道道血印子,但数据的准确性愣是半毫米都不能错。重新校准完仪器,李征瞄到屏幕上的曲线突然一跳——那是地底下的矿脉在和他们“打招呼”。

收工时,口罩的勒痕深深刻在他们的脸上,眼睛被沙子磨得通红。没有任何人抱怨,风沙太大,队员们就互相拍了拍肩膀互相鼓励着。第二天太阳一露头,他们又义无反顾的冲进沙幕里,就像一群和老天赌命的“疯子”一样,赌注是数据,筹码是青春。

荒野答案心不苦,值

“苦不苦?那肯定苦啊!”队员们搓着冻裂的手,咧嘴一笑:“但地底下埋着让万家灯火更亮的宝贝,总得有人来找。”

这群地质人,在零下二十度用体温焐热机器,在沙暴里拿肉身挡风,深更半夜修设备修出“交响乐”。他们不是故事里的英雄,却是真正的“追光者”——追的是地底下的矿藏之光,也把自己活成了照亮行业前路的光。

当勘探区的勘探报告最终敲定时,那些被风沙埋掉的脚印、冻僵的手指头、喊哑的号子,都变成了矿产资源地图上跳动的坐标。而他们的故事,还在祖国大地的褶皱里,悄悄生长。